地图 更多

中国动画—转变动画创作观

作者:江老师日期:2020-06-19 16:20浏览:3110
展开阅读全文
最近一段时间里,整个社交网络被《大圣归来》点燃了。“自来水”充斥着各大网站、论坛、就连新华网的头条都被这部国产动画片所占据。这是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全民盛宴。中国人热衷过无数外来动画片,也对国产动漫鄙夷了多年,但这一次,没有广告宣传、没有商业活动,有的只是网友们自发地、由衷地、含泪的追捧。
当然,他并不完美,他与好莱坞之间仍然隔着山川河流;但是,他又那么的完美,就像盖世英雄一般华丽地登场,唤醒了每个观众心中的童年回忆与英雄梦想,其实我们观众从未对国产动漫丧失信心,他们只是在等,等着英雄归来,等着摇旗呐喊,等着告诉全世界“看吧!这是我们中国的动画片。”
当末日来临之时,你有你的钢铁侠、蜘蛛侠、蝙蝠侠,装备无敌飞天遁地;你有你的多拉A梦,萌翻全球一路相伴;而我有我的孙悟空,金箍铁棒一身正气不离不弃。”
《大圣归来》的热潮还将持续,但作为中国动漫人,我们更需要从这样的作品中进行理性的思考。在中国做动画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时代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那些在西方国家大行其道大放异彩的产业,也必定会在这个东方大国迅速发展起来,比如电影、电视。
纵观中国动画发展的几十年里,虽然在每个时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困境,但却始终保持向上的势头。就像《大圣归来》让所有动漫同行们由衷赞赏,同时我相信这部电影引发的现象也一定让很多动漫人重新燃起了激情、热血与希望。
在中国做动画也是一件艰难的事,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来自四面八方诟病。国产动画“低龄幼稚、无文化内涵、无民族特色”等,好像每个观众都能说出一二。动画制作者们更是抱着期待又抱着无奈,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创作。
这或许不太公平,但市场就是这样,让观众满意是王道。其实通过《大圣归来》我们更应该相信民族凝聚力的存在,如果在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拿出一百分的诚意,观众一定会买账。如果只是一味想着最粗制滥造的作品,换取好看的票房成绩,那大可作罢,观众并不傻,就像与《大圣归来》同时期上映的《汽车人总动员》,不是抄不抄袭、抄袭了多少的问题,是认知与态度上的问题。
所以我更希望通过《大圣归来》和大家聊一聊“大圣归来”之后的事儿,其实《大圣归来》的热映,从专业角度上看,是多方面的原因,尤其是社会化网络时代的产业新浪潮。但是我只想借此作品谈谈动画创作观念上的问题,比如文化、比如信念。
一、关于“精品意识”
中国动画产业现状
在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明确地将动画行业转型为动漫产业的第一个官方文件。自此之后,动漫正式进入网络时代商业运作的轨道。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我国动画的年产量从2万分钟提升至26万分钟,专业的动画播出频道为38个,其中有6个是上星频道,包括各省市级动画播出平台共300多个,年播出量高达12万小时。
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看,中国无疑已经成为世界动画生产与播出的超级大国。但是这么多的动画片,让人印象深刻的又有几部?现在中国的动漫公司遍布各地,有一些公司并不出名,他们的作品也不出名,但是一看产量,大的吓人。还有很多公司打着新媒体的旗号,大批量地做着手机动画,依靠新媒体平台播放,这些作品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有产量基础才能更好地谈论质的问题
这是在干什么呢?我相信很多企业管理者心理都明白,有一些人并不是真的想做动画,只不过是借着动漫产业发展的这股热潮,借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在中国动画这个大蛋糕里分出一块。当然,作为商业运作来说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对于动画作品而言,这显然存在着一些弊端。
中国动画协会的余会长曾经说过一个看法。他认为中国动画片里不是“精品”,就是“废品”。这一看法十分严厉,按照他的看法,可能中国动画片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废品了。当然这种说法还是过于苛刻了,因为毕竟一个产业的发展和崛起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有了产量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谈论质的问题。
但是对于动画的质和量的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过去,国家对于动漫产业的扶植就像是“救济”,只要是动漫公司多少都能沾上点好处,有些跟领导关系好的待遇也就更好。
但是现在不行了,国家现在依据的是“重点扶植”政策,只会扶植一些取得成就的产业公司或者比较优秀的作品,所以,还是得凭质量说话,必须有“十年磨一剑”的精品意识。
好莱坞动画电影的“精品意识”
这一点,美国做的很好。好莱坞动画电影从前期策划到市场调研,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精确把握,以及强大的宣传,从创意、编剧、角色、服饰、配乐、音乐、剪辑都是典型的“慢工出细活”,都在力求精益求精,无不显示着好莱坞作为影视业百年豪门的气派。
皮克斯工作室每年都有上百项技术专利,每部作品都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然而在每部电影的背后,都有着超过10万张的手绘草稿、概念图、故事板等。
蒂姆伯顿花了整整10年时间才完成《僵尸新娘》的制作,在几乎所有人都用CGI制造逼真效果时,他却回归最朴实的手作木偶。整个团队非常耐心地按照胶片运转的频率、逐格移动木偶,花费巨大的时间与精力。在服装装饰上也颇具心思,单单是僵尸新娘所戴的面纱和头冠就花了10个月的时间制作。
中国动画界,聚集了太多想开钻石店的梦想家
反观中国,国产动画急功近利的问题很严重,从投资者到制作者都很容易走向浮躁。由于许多投资都有政府直接或间接的介入,影片的上映日期总是和一些特别的时间或档期挂钩,加上各种中间环节,如立项、剧本审核、管理部门意见、甚至个别非专业领导奇怪的好恶之类的诸多干涉,使得影片的制作周期和资金都没有办法保障。
前期经常出现时间失控的局面,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本该精雕细琢的部分被粗制滥造。整个行业最热衷的问题无非是怎么赚钱,怎么占领市场,怎么搞衍生产品,怎么从一个动漫公司变成一个动漫产业,变成一个动漫集团。然后一夜之间迪士尼就成了我们的手下败将。
这就好像一个人想开家钻石店,他做了各种准备去筹划、去拍各种广告、想着怎样能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都来买钻石。前期设想的特别好,广告词也写的非常诱人,市场也研究的差不多了,最后别人问他,你有钻石吗?没有。
我觉得中国动画界,聚集了太多类似于这种想开钻石店的梦想家。他们研究怎么卖钻石,研究什么样的广告词,研究什么人来用我们的钻石。我只想知道一个问题,你真的有钻石吗?归根到底,我们真正需要研究的是怎么样创作出好的动画片,拍出人人喜爱的动画片。
真正有一天动画片做到了广为人知,深入人心了,我们再谈什么衍生产品,再谈什么循环的,什么新媒体的,什么产业链,那都别着急,水到渠成。
“精品意识”就是“良心”
《大圣归来》据说前后花了8年时间,导演田晓鹏在采访中这样说:“我们要求动画师、灯光师不要考虑别的,把画面做过了为止,不断地往上追加细节,反复地修改、制作。光从技术上来说,国产动画如果能多花时间,多磕,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
听说这部电影在制作期间面临着投资方撤资问题,这对于动画片的制作者而言是非常残酷,意味着你要么放弃所有,要么自己死扛,所以我们真的应该为这个团队喝彩,感谢他们一路走来始终坚持。
其实所谓的“精品意识”,就是俗话说的“良心”,你拿出了多少诚意,在成片中的人设、冲突、背景、色彩、动作、特效每一个细节中都能呈现出来,观众不是专业人士,也许他们不懂任何电影专业知识,但他们一定能感觉到诚意。
就像网友们在强烈推荐《大圣归来》时理由都非常简单,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你们不是一直问国产动画的良心在哪吗?现在,良心来了。
二、关于“文化意识”
重点既不是产业,也不仅仅是创意,文化才应该放在最前面
随着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到来,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和媒介环境都变得非常多元,这导致现在动画片“跟风”现象十分严重,别人什么挣钱我们就做什么。你觉得喜洋洋好,我就做一个类似喜洋洋的;你觉得美国的三维动画好,我就模仿他的技术;你觉得日本的形象设计好,我就做一些差不多的人物。
从整体上来说,模仿也是一种提高。他不仅仅造就了我们巨大的动画产量,也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平心静气的说,现代很多动画制作水平都超过了曾经的上海美术电影厂,因为有了新媒体,有了引进的电脑技术,确实比以前的胶片拍摄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和修改余地。
但我指的是“制作水平”,而非“艺术水平”。衡量一部作品的艺术水平,有很多标准。但是对于动漫产业,这一文化创意产业而言,核心是什么?当然应该是文化。所以重点既不是产业,也不仅仅是创意,文化才应该放在最前面。从这点上来说我们要注重市场效应,但更应该注重社会效益;注重娱乐效果,更要注重精神追求,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
事实上,动画片是电影类型的一种,电影是什么?公认的“第八大艺术”,既然是艺术,必然蕴含了人文情怀和创作者的精神意图。虽然现在我们不说动画了,我们说动画产业,产业是什么?是跟成本、盈利、市场紧密相关的东西。
一线创作者如何做好一部动画片
市场规律和商业意识让人们逐渐产生了一些误区,比如说在制作动画片的时候,很多人会义正言辞地说:动画片不应该具备说教功能,而应该怎么好玩就怎么来。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动画片当然应该供儿童娱乐,当然应该摆脱教育的枷锁。但是这其实很容易进入误区。
由于我国动漫教育事业起步较晚,或者说整个动漫产业起步都较晚。大部分一线创作者都存在着知识结构与文化涵养的欠缺。
其实要做好一部动画片:
首先,需要对自然、对社会、对科学、对人文的广泛涉猎,有着广阔的知识面和灵活的思维能力,并且有着对生活敏感的触觉。
其次,要有专业的知识结构,比如对于动漫编剧而言,叙事结构、戏剧冲突 、二元对立、情节点,这些基础知识都需要大量储备。说到底,无非就是要多读书、多思考。否则编出来的故事,总是在一个星球里,来了一群黑暗势力,然后这个星球里的人怎么运用各种魔法和特异功能打败了坏人。
这样真的好玩吗?没有生活依据、没有思想感情。而且不管你怎么想创意点,你都会发现美国人和日本人早就用过了。
做动画片应该努力去引导儿童,让他们知道应该喜欢什么
另一方面,对于儿童而言什么叫“好玩”的?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遵循享乐原则,是最让人愉快的。因为它代表了被压抑的欲望,比如“性”、“暴力”、“血腥”、“窥视”,你会发现大部分电影中多多少少都包含了这些元素。
有些电影还直接以宣扬、扩张这些元素来讨好观众。所以,如果真的深入研究的话,打斗和情爱场面儿童最喜欢。很多年前,我在本科论文答辩的时候,导师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家长质疑《虹猫蓝兔》的暴力,你觉得呢?我记得当时我的回答是,我觉得儿童喜欢就好。
可是后来真的开始接触动画片之后,我觉得不应该是儿童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而是应该努力去引导儿童,让他们知道应该喜欢什么。
每一个动画从业者都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目前中国最成功的动画系列片,应该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了,毫无疑问,这两部动画片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00后的这代人基本上是在这两部动画片的陪伴下长大的。两部作品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肯定与借鉴,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她们还并未具备传承的价值。
我一直认为在一部明显针对低龄儿童的动画片里,大量地出现“老公”、“老婆”、“煮了”、“砍了”这种词汇是不应该的。中国的儿童一代比一代早熟,作为动画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动画片这种影视类型从诞生之初就以传递爱与纯真为本,它当然不仅仅是给儿童看的,但是首先是给儿童看的,它表达了人们对下一代最殷切的关爱。所以每一个动画从业者都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三、关于“民族意识”
中国动画学派曾惊艳世界
我们都知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动画学派”曾经惊艳世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了一批艺术水平非常高的作品。这其中有一个插曲,在1954年,美影厂制作了一部《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参加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的电影节,在电影节上,这部作品凭借其精美的画面和精良的制作获得了大奖。
但是,获奖并没有使中国动画艺术家们开心,甚至让他们感到悲伤。因为几乎所有人都以为《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是苏联或捷克,或波兰,或匈牙利做的,谁都没有想到《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是中国做的。并不是因为他们瞧不起中国,觉得中国做不出那么好的作品,而是《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这部电影,没有丝毫的中国风。
要知道早期做动画的人,都是美术家、艺术家、他们最害怕的就是作品没有灵魂,失去自我。所以仅仅过了几年,美影厂的前辈们再次合作创造了一部名为《骄傲的将军》的作品,这部作品大量运用了中国戏剧戏曲元素和民间艺术,成为中国动画学派的代表之作,之后又过了几年到了60年代初期《大闹天宫》面世,真正创造了中国动画学派的辉煌。
那么回过头来,中国动画学派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是风格。而风格的本质是什么?是始终坚持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
《魁拔》票房惨淡之后的思考:我们在动画创作上普遍缺乏民族自信心
曾经有部动画电影口碑不错,叫做《魁拔》,但是票房惨淡。首先,这部电影确实是个突破,质量很好,制作很花心思。但就是有一点,相信很多人也跟我有一样的疑问。
中国人为什么要花那么多功夫去做一部日本动画片?无论从人物形象、世界观设定、还是创作的观念与技巧,都十分逼近日本动漫。当然,日本动漫值得我们一直去学习、去借鉴,但是难道我们中国动漫好不容易有所突破,就是为了得到这样一个赞赏:“这部片子真好,跟日本动画片一模一样!”
这的确是一种褒奖,但更是一种讽刺。为什么不能让日本学我们,让美国学我们呢。仅仅是技术问题吗?归根结底,这涉及到认识上的问题,现在我们在动画创作上普遍缺乏民族自信心。有的甚至是虚无主义,认为我们什么都不行,随着动画创作队伍的年轻化,这种观念越来越严重。
其实说起来谁都知道,中华民族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中国民族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独特性”。
什么叫独特的民族文化?比如说欧洲,欧洲所有的文化艺术都来源于一个地方,那就是古希腊。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源头,所以当你现在去到欧洲,你会发现欧洲那些城市都大同小异,包括建筑啊、雕塑啊、街道什么的都很像。
中国文化的没有源头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独创
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不就是为了复兴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吗?而美国文化是欧洲文化的延续,美国非常年轻,追溯起他的民族文化一定离不开欧洲。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美国文化也是起源于古希腊与古罗马。那么中国呢?中国文化的没有源头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独创。
所以为什么欧美国家总是觊觎中国文化,为什么有《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什么这些电影取得了那样大的成功?因为独创性的民族文化是迷人的,是惊艳的,是最容易引起别人兴趣和追捧的。我们中国的动画人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为之自豪。
寻找民族元素最重要的是留心与感悟生活
其实“民族文化”这个词有点空,我们在具体的创作中往往觉得不知从哪里下手。所谓文化,不仅仅是书上记录的文化,也包括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中国人信奉“民以食为天”,这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我们怎么吃、吃什么、在哪里吃,这都跟外国不一样,把它绘声绘色地讲出来,就成了《舌尖上的中国》。
观众看了之后,情不自禁地就会有种民族归属感。在做动画片的时候,也要有这样的思想。这种文化的独特性是深入到我们中国人骨髓里的,
国人根本学不到,就像《功夫熊猫》不过是借用了中国文化的驱壳,我们稍作推敲就知道那种更倾向于日本的服装设计、那种简单粗暴的武术动作根本不属于中国。
韩国的电视剧就有着他们非常显著的民族特色,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韩剧,抛开情节不说,说到底观众就是喜欢看韩剧主人公怎么穿时尚衣服、怎么吃泡菜、怎么逛东大街。
再看日本,宫崎骏就是个非常有民族自豪感的导演,并且很擅于在细节上下工夫,他几乎所有的片子都有非常浓郁的民族特殊,比如说《龙猫》:一个坎坷不平的土路,骑自行车的邮递员,一个破破烂烂的像鬼屋一样的别墅,所有东西都散发出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的生活气息。
中国也应该这样,《大圣归来》就不说了,《西游记》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孙悟空本身就是民族英雄;影片中符合中国审美的形象设计;取材于《山海经》的反面角色“混沌”;嘹亮的京剧唱段;哪怕是孙悟空身披的那一抹红,均彰显了民族魅力。
那么在之后的动画创作中,我们都需要更努力地寻找这些民族元素,最重要的是留心生活、感悟生活。
民族化就是“生活化”与“细节化”
倘若你生活在江南,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公子翩翩,这难道不是种独特的韵味吗?如果你生活在湖南,辣椒赋予了这个地区的饮食特色,更影响了这里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品行,难道不会发生些奇妙的事情吗?民族化其实是“生活化”、“细节化”。
我们受西方文化影响已经很深了,现在年轻人更爱过西方的节日,什么情人节、圣诞节。我们看的都是外国的商业大片,迪斯尼、梦工厂代表了品牌与票房。
民族文化需要不断的传承
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在传承他国的文化。当然,文化并不存在什么先进落后之分,说这是他国民族文化的“入侵”也严重了些。在中国民族文化中,类似于文学、绘画、建筑这些物质遗产都有专门的保护。但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生活方式、民间艺术、各地风俗,这些东西不去传承与保护,人们逐渐就会忘记。动画片是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它也是一种传承活动,为什么我们的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不去取材于民间和生活呢,去寻找那些历史洗涮过的点滴痕迹,留下民族带给后人的财富,让一代又一代人去铭记。
就好像已经到了2015年,为什么我们还是会被吴承恩的故事感动,因为有《大圣归来》这样的作品去传承呀。
作者:江老师日期:2020-06-19 16:20浏览:3110

在线客服

Q Q : 1570755194
电话 : 029-82291050
手机微信扫一扫
作者:江老师浏览3110